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marusho-sinko-paint.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marusho-sinko-paint.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marusho-sinko-paint.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marusho-sinko-paint.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从区域历史背景和文化看台州产业发展_乐动LDSPORTS体育全站官网链接
橡胶智能装备
首页 > LDSPORTS官网 > 橡胶智能装备

从区域历史背景和文化看台州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5-01-08 11:50:23   来源:乐动体育全站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深刻影响人的精神面貌、文化形态和发展模式。增强和提升软实力,最根本的是要致力于人文精神的传承、改造和创新。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它同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经济结构等是紧密关联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台州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新路子,造就了“台州现象”“台州模式”,这里蕴藏着地域优秀文化的推动作用,积淀着台州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饱含着台州百姓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挖掘和读懂台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炼出台州的人文精神,也是为台州的将来提供清晰的发展脉络。

  (一)地理概况:台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其中平原、丘陵相接,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台州地处东海之滨,海岸线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有12个岛群691个岛屿,大陆架海域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台州水系发达、泽国密布,特别是台州南部的温黄平原,是浙江的“鱼米之乡”。

  (二)气候特征:台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适宜、四季分明,适于多种作物、果树生长,利于多熟制农业的发展。

  (三)人文概况: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和民众性格。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传播,使台州既有北方黄土高原的粗犷、雄豪,又兼有江南山村水乡的清丽、灵秀。台州古代文化以天台山文化为主体,即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相对自成体系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山海文化现象。

  人文精神的形成,是在特定的资源禀赋环境中、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从文化渊源来看,台州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兼有“山的硬气”和“海的灵气”,“有硬气、不张扬、敢冒险、善创造”是台州传统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台州产业高质量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一)“和合文化”的包容与协作。“和合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台州人。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带来了南北的文化交融,无论是饮食还是方言,台州都带着北方的遗存,南腔与北调同在。和合思想是台州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经济上的股份合作、政治上的民主恳谈、文化上的包容并蓄、饮食上的丰富多样,是和合文化最生动的注脚。“和实生物”的理念,形成了台州人“四民皆本”的重商传统;“和而不同”的理念,形成了台州人注重通过合作、结合、配合来推进互助合作的营商精神,实现了企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天人合一”“万善同归”等理念,也形成了台州人的开放眼光。台州一直以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长三角,推动了台州实体经济外向型发展。改革开放后实体经济的发展历史,充足表现了“和合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山海文化”的开放与果敢。山之魂、海之魄,这两者一直都是台州人的精神支点。台州山海相依,人们为谋生计不是面山开拓就是向海而生,故而孕育出四海为家、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勇立潮头的精神,铸就了另类的经商意识。台州商人不仅遍布全国,足迹还拓展到了国外,进入国际经济的舞台,在市场、营销网络、生产基地、技术、品牌、人才等多个角度走向国际化。

  (三)“台州式硬气”的专注与坚守。“台州式硬气”, 硬在气节、硬在信用、硬在坚守、硬在不服输。90多年前鲁迅先生所赞赏的“台州式的硬气”,赞赏的正是台州人的“坚守与担当”,体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就是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薄利、经得住失败。台州企业家不忘初心,坚守并专注于制造业,使台州的实体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四)“四千精神”的坚韧与耐苦。“四千精神”发轫于温台,指的是强烈的创业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台州人敢于改革、善于拼搏、不畏艰险的品质,是台州人的群体精神。台州地处高山与大海之间,土地资源稀缺、交通不便,紧张的人地关系迫使台州人敢闯、敢冒,形成了务实、灵活、创新的人文精神。也正是这种善创造的人文精神,促使台州人突破改革开放之初各种制度和观念的桎梏,克服资源、人才、等障碍,为台州经济起飞创造了先发优势。台州人多地少,为了谋生只要有商机,就有台州人去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成千上万的台州人背井离乡、走南闯北,修鞋、弹棉花、鸡毛换糖和从事贩运、建筑等,这既有资源匮乏的客观动因,更多的是根植于性格中敢闯敢冒、务实重商海洋文化的内在冲动。随着创业资本不间断地积累,从“货郎担”到台州商人、企业家,从个人的、小规模的活动发展到有组织的商业网络,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台州人的企业、台州街、台州商人聚集地,他们的触角已伸向农业、资源开发、制造业、建筑、房地产、物流、基础设施等所有的领域,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因此,可以说台州产业的兴起与台州独特的人文资源有很大的关系。沿着制度变迁原有路径和既定方向研究,我们显而易见,“甘吃苦、善创造、重实干、勇开拓”对于台州较早确立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经济发展道路,起到了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人民勇立潮头、敢于创新,坚持以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为先导,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造就当下具有强大张力的优势产业、充满竞争活力的发展机制和富有独特魅力的台州精神,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地理条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不同的地理条件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地理条件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不一样的地区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差别。同样,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以及文化作为软实力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等方面。

  新中国成立时,台州是典型的农业区,现代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一穷二白。1949年,台州全区工业总产值为0.08亿元,仅为生产总值的6%。此后,台州人依托山海和台州人的硬气,凭着自己一点一点的积累发展经济。

  (一)萌芽阶段:台州是新中国成立后商品经济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之一。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台州出现了磨坊、油坊、酒坊、豆腐坊等“四坊”与木匠、铁匠、石匠、篾匠、泥水匠等“五匠”。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台州民间兴起了以“打硬股”形式从事制造业的活动。上世纪80年代初,台州创造性地提出实行“三大开发”(开发荒山、荒滩、荒水),发展“两水一加”(发挥台州水产、水果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开展“两建一出”(建筑业、建材业和劳务输出)、收旧利废等,有效地突破资源和制度的限制。

  (二)起步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台州人抢占先机,凭着“先发优势”,民营经济逐渐起步,抓住“短缺经济”的机遇,放手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利用发达的加工业,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市场,走出了一条资本原始积累的创新之路。通过“打硬股”和走股份化道路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抓住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台州制造业。

  (三)放手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台州民营经济得到了逐步发展,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逐渐壮大。抓住国家实施沿海开放开发战略的机遇,用足用活国家的政策,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台州块状经济。

  (四)发展提高阶段:台州民营经济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不断的提高自身实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至今已获得“中国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中国水泵之乡”“中国阀门之都”“中国工艺品之都”等多个国家级称号。

  (五)提高完善阶段:台州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备自身机制,适应市场变化,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台州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并已成为台州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支撑点。截至2023年底,台州已拥有民营经济经营主体90.58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9.07%,其中非公有制企业26.68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6.97%。

  台州的实体经济之所以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文化基因对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地域文化能够最终靠个体行为、制度安排与选择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台州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台州独特的区域“文化基因”。

  (一)民营经济是台州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台州的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民营经济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台州的民营经济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汽摩配、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缝制设备、塑料模具等,形成了多个规模百亿元甚至于千亿元的块状特色经济。这一些行业中,上市公司的数量众多,制造类企业占绝大多数,显示了台州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实力。制造业在经济总量、吸纳就业和税收来源中支撑了台州经济的“半壁江山”。

  (二)民间自发投资意愿强烈。台州民间金融活跃,小企业的成长与民间金融的活跃程度直接相关,最早以“会”为筹集资金的形式,筹集的资金用以投资小企业。在民间金融支持下,台州小企业的生产资产金额来源广泛,投资活动比较活跃,使台州小企业的金融活动一直游离于国有金融体系之外。区域内小企业要获得资金来源首先选择以乡缘和血缘作为信用背景的民间金融,民间金融能快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信用基础支持了民间金融的有效运作。民营金融机构发育是台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催化剂。

  (三)组织形式以股份合作为主。台州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第一家经工商注册的股份合作企业,第一个支持股份合作公司发展的政策文件,第一条股份制高速公路,第一家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均诞生于台州。这种股份合作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主要最新型也是最高效的组织形式之一,受到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充分肯定。同时,台州的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形成的新型企业的组织形式,是对股份合作模式的创新和补充。

  (四)产业体系以制造业为主。目前,全市拥有73家上市公司,307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外第一,“浙江制造”品牌认证企业数居全省第一,台州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的第34位,工业总产值体量突破万亿大关。从产业主体来看,截至2023年末,全市制造业企业有8.4万家,占比45.64%,第二产业对全市年度经济稳步的增长贡献率为52.8%;制造业就业人口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0%;工业投资占了产业投资的绝大部分。从台州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奠定了台州经济繁荣和辉煌的基石。

  (五)产品流向以出口导向为主。作为台州经济“顶梁柱”的制造业,其外向型的特征很明显。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93年的1.47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390.99亿美元,年均增长20.5%;其中出口额从1993年的1.42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358.28亿美元,年均增长20.2%。2023年,全市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已超140亿元,其中跨境电子商务在六大出口平台零售额累计16.92亿美元,海关备案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达900余家。近年来台州充分的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外向度长期保持在50%以上,与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经贸往来。与此同时,台州对外投资也非常踊跃,出现了一批非公有制企业跨国合作的典范案例。

  综上所述,台州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是与本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历史和“文化基因”密切相关的。台州的经济发展特色可以概括为民营经济的强大活力、创新驱动的发展的策略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台州产业的发展,既是民间创业力量涌动的结果,也是政府产业政策推动的结果。

  台州经济发展的优势体现在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上,也体现在其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外贸新业态的蓬勃发展等方面。

  (一)地理优势:台州集港、城、湾、产于一体,临港产业得天独厚,可以建设富有特色的城市风情区和产业集聚区。组合式城市的开阔空间和腾挪余地,长潭水库(朱溪水库后备水源)充沛的水资源,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要素保证。

  (二)人文优势:台州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优势。这种人文优势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创业文化和创业精神为台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三)企业家优势:经过市场经济的考验,台州涌现出一批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的企业家。

  (四)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优势:台州以制造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是其最大的优势和特色,拥有“制造之都”的美誉。形成了汽摩配、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缝制设备、塑料模具等20多个规模百亿元的块状特色经济,制造类企业为绝大多数。这种经济模式不仅为台州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使其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先发地。

  (五)产业集群的形成优势:台州坐拥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和10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这些产业集群和市场采购、跨境电子商务等外贸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为台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六)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优势:汽车产业是台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拥有12家汽车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形成了包括临海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台州湾新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在内的百亿级产业集群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70个。这一些数据展示了台州在汽车产业链上的强大实力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台州的经济发展优势不仅在于其深厚的民营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制造实力,还在于其成功的外贸转型和汽车产业的支柱作用,这一些因素一同推动了台州的经济发展,使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也易受地理环境、资源、市场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但唯有经济背后的文化因素是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原动力。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周期,实体经济发展从“外推动”进入“强内驱”,从注重“硬”投入转到更看重“软”投入。要厘清台州地方文化与台州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运行规律和原理,特别是要逐步深挖台州文化精髓,梳理台州文化历史发展和传承脉络,总结提炼推动台州实体经济发展的台州人理念、企业家精神,逐步构建起以文化为支撑、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增强台州实体经济发展的内驱力和持久力。

  1.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实现企业的自我生长。2.因地制宜发展台州特色经济。3.坚持市场主导,创民营经济发展之路。4.弘扬台州企业家创业创新、敢闯敢冒的精神。5.把发展最优营商环境作为主要任务。

  (二)结合台州的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挥台州的特色,积极引导台州企业进入前沿产业。

  1.加强AI在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对接、产业转型提升中的应用。实施技术标准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掌握国内外标准话语权的优势产业和企业,重点推进机电及机械零部件、泵类产品等国家检验测试中心建设和国家级智能马桶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推动公司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对接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方向。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创新型 ABC(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和Cloudi云计算)产业。利用“浙江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的政策平台,借势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产业,构建智慧产业体系。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工业机器人、新型电子元器件、光学光电电子元器件、嵌入式软件等产业。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完善产业链,从外围向核心推进,从加工装配向研发制造转型,推进网络、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信息服务新业态。

  3.加快高端要素和高端项目集聚。以要素集聚带动产业集聚。充分吸纳、集聚创新资源,推进“政、产、学、研、金、介、用”等创新要素集成,打造浙东南最具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之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之城”,不断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主动承接新兴产业项目。认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主动与大型央企、国家级科研机构对接,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以及中关村产业化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台州布局。

  4.支持重点企业布局高新产业。出台优惠政策,推动重点企业、上市公司设立并购基金,加强与国内外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的对接与合作。支持企业以获取新技术、知识产权、研发机构、高端人才和团队为目标的境外投资并购活动,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海洋生物、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鼓励和促进研究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的便利化措施,落实国家新修订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

  5.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加快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布局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提高技术自给率;推进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两个“全覆盖”。

  1.增强台州经济发展的人文动力。创新机制,将商业模式创新纳入市科技计划予以支持。引导企业发挥技术和市场优势,完善企业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等体系,在产业组织、产品、经营模式等方面全面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活力和动力的新业态。

  2.规划建设一批承接能力强大、产业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有序的科创产业园区。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行动计划,把园区平台改造成为科创投控股集团公司,建立园区平台“股份化改造、资本化运营、公司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具备“开发建设、平台运营、资本运作、科创服务”于一体的全功能型平台集团,鼓励园区引入“企业孵化+科技投资”模式来运作产业地产,切实增强平台投融资和开发运营能力。

  3.高水平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行动。建设台州湾科技金融广场,大力引进集聚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加快打造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银行资本与投资基金的投贷联动机制,稳步扩大台州科技转贷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规模。鼓励发展科技支行、科技保险公司、科技公司等专营主体和科技金融产品。推动科技型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实施科技型企业上市辅导专项行动计划。加大股权投资支持创新力度。以国家高新区和浙东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探索园区投资开发建设运营的公司化体制,加强创新创业平台的市场化机制建设,构建发展新活力。

  1.低空经济产业链。随着当今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轨迹不只是局限于有限的地面,而是逐步向接近无限的空域为主转变,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台州的无人机产业有一定的基础,具备无人机发展的技术优势,发展无人机的共识已经形成,台州能否抓住千载难逢的世纪机遇是真正再创辉煌的希望所在。

  2.汽车产业链。汽车产业成为台州首个千亿元产值产业。要继续通过强化保障、提升产业生态以及强化龙头引领、突破发展的原则,来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首先,强化保障和提升产业生态,通过打造全球一流临港产业带,建设未来汽车城,规划“一核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其次,强化龙头引领、突破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吉利豪情、吉利领克等核心整车企业和重点配套功能区,有效整合全市资源、联动支撑平台,使其尽快形成规模,进而引领产业发展、引导产业集聚。

  3.智能机器及机器硬件产业链。智慧机器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是当前科技领域的重要议题,它们代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两个主要方向。台州是制造业大市,目前有20多家工业机器人相关生产企业,机器人发展已经积累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台州也是工业机器人需求大市,共有制造企业5万余家、5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庞大的制造业转型需求。这意味着,台州打造机器人产业高地,具有产业基础强、市场容量大、发展平台广等诸多优势。一是建立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结合台州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基础及特点,以机器人本体制造为核心,采用“政府+企业+资本+产业+高校”五位一体模式,建设涵盖机器人完整产业链、创新链且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省级机器人产业园区。二是打造产业孵化基金,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建立机器人产业成果转化引导子基金,成立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产业创业创新队伍,培养一批机器人产业应用人才,建立一批系统集成和服务队伍,可以鼓励台州高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加快培养一批机器人产品的生产、调试、运行、检测、安装控制、运行维护、销售、技术支持服务等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海洋经济产业链。台州,有向海而生的开放基因。近年来,随着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州综合保税区、台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国字号”平台先后落地,台州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在原有海门港区、大麦屿港区开放的基础上,台州港口岸沿海各港区实现全面开放,总开放水陆域范围达到970平方公里。在港口建设的同时,做好新航线开辟文章,把台州货物更多地运往全球。以创新台州建设为核心引擎,加快临港产业带、台州湾科创走廊、沿海5A级旅游景区等重大平台建设,以打造全球一流临港产业带为系统平台,以畅通“双循环”的开放型经济为重要形态,以最优营商环境为生态支撑,探索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深海技术,促进海洋经济的现代化和高端化。国际海运船舶市场加快复苏,也是台州船企开拓新兴市场的机遇期。目前,台州造船企业手持订单的船型发生很大改变,传统货船建造数量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科技型、智能化、多用途、数字化海工装备,正在探索现代化造船之路。

  5.能源产业链。台州是国内能源种类最齐备的城市之一,台州发展有基础、应用有场景、创新有优势,新能源城建设正蓄势聚能。做深规划,挺进新能源“蓝海”。要抢抓发展机遇期、项目窗口期、产业扩张期,尽快做大核电、光伏、新型储能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形成火热的产业生态,打造标志性产业平台。加强长远规划、平台构建、项目牵引,更好地统筹利用新能源资源和开发条件,推动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增强区域内的产业协同发展能力。

  传统产业是台州经济的基本盘,也是经济发展的底座,对经济总量和推动创新及新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把它发展好、升级好、转型好。为此,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新生代企业家的培养。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加强实操能力和历练,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二是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促进数智技术深度应用,通过智改数转、技术研发、绿色低碳等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层次。推动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等。四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拓展市场。利用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工业互联网通过建立透明、协同、高效的生产运营体系,推动传统产业从粗放式向集约化发展趋势转变,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进而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持续深度融合,形成新的领域和赛道,实现相互赋能。

版权所有:乐动体育全站 辽ICP备11011456号-1 [

辽公网安备 21011202000841号